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越边境冲突中。黄干宗这个人,广西凭祥亭子村的普通农民众团优配,出生在1959年左右,那时候边境地区的生活条件一般,靠种地过日子。
村子离越南不远,村民们平时也和对面的越南人有来往,买点东西什么的,日子过得还算平静。但到了1970年代后期,越南统一后开始扩张,边境上小摩擦不断,越南军队经常越界骚扰,杀害中国边民,抢占地盘。
这让当地人日子不好过,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。黄干宗当时十九岁,年轻气盛,就参加了当地民兵组织,想着有机会能保卫家园。
黄干宗当后勤被抓1978年底,中国决定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,部队在广西和云南集结。黄干宗和村里的其他民兵被编入支前队伍,主要干后勤活儿,运送弹药、粮食、药品到前线。
为什么是后勤呢?因为他们没经过专业军事训练,上前线风险太大,但后勤一样重要,部队打仗离不开补给。黄干宗他们用牛车、马车拉物资,边境山路崎岖,交通落后,一趟趟跑下来挺累人的。
展开剩余78%战争在1979年2月17日正式打响,黄干宗跟着队伍进入越南境内。开头几天还顺利,但后勤队总得警惕敌军偷袭,因为越南部队熟悉地形众团优配,经常搞小股突击。
2月25日晚上,他们在越南一处山谷宿营,突然遭越军炮火袭击。队伍乱了套,大家四散逃跑,黄干宗没枪,慌乱中和主力走散,钻进密林想找路,结果被两个越南女兵拦住,用刺刀架脖子,敲晕拖走。
这两个女兵叫黎氏萍和阮氏英,本是越南边境村子的农妇,因为越南长期打仗,男人都被征走,她们被迫入伍当兵。但她们厌倦战争,想逃离战场,就在偷袭中抓了黄干宗。
为什么抓他?一方面因为他长得清秀,另一方面她们需要一个男人帮忙在山里生存,做重活、保护啥的。越南那时候战乱,青壮年少,女兵们在深山躲避追捕,觉得多个人力量大。黄干宗醒来后被绑住,她们用简单中文解释意图,不想杀他,但也不放走。
黄干宗试过几次逃跑,都被抓回,还挨打,因为他不熟地形,两女兵格斗经验足,在林子里追人快准狠。没办法,他只能暂时待着,帮着砍柴、捕鱼、建棚子,渐渐适应了那种生活。
深山十三年的强制共处黄干宗被带进越南深山后,生活完全变了样。起初他被捆绑监视,女兵们不让他乱动众团优配,怕他跑掉或引来士兵。黎氏萍和阮氏英分工,一人守着,一人找食物。
她们本来就想找个伴侣过日子,黄干宗成了她们的目标。日子一天天过,黄干宗从反抗到无奈接受,因为逃跑失败几次后,他知道单靠自己出不去。
深山环境恶劣,野兽多,缺吃的喝的,三人得互相靠着活下去。黄干宗开始学越南语,帮着干活,比如挖井取水、筑墙防风、种点玉米啥的。女兵们也教他本地生存技巧,避免毒蛇、蚂蟥啥的。
时间长了,三人关系从强制变成习惯。黄干宗被迫和她们像夫妻一样生活,生了孩子。第一个孩子大概在1980年左右出生,后来又生了几个。三人共同抚养小孩,教他们识字、捕猎。黄干宗负责重体力活,女兵们采药、织布。
山里没医疗,孩子生病就靠草药,日子苦但勉强过得下去。越南战乱持续到1980年代末,中越关系慢慢缓和,但他们藏得深,没人找来。
黄干宗偶尔想起家乡,但思乡情被现实压住,他得养家。女兵们对战争的厌恶让她们不愿回村,怕被抓回去打仗。黄干宗也知道,如果自己跑了,女兵和孩子可能活不下去。
归国后的现实纠葛与情感拉扯这段日子持续了13年,到1992年。黄干宗外出时捡到一个中国啤酒瓶,上面有中文标签,这让他突然想起祖国。战争结束了,中越边境平静了些。
他开始留意附近,遇到中国边民,求他们帮忙。那些边民是做生意的,了解情况,就带他偷偷过境回国。黄干宗没带女兵和孩子,因为怕他们被抓或不适应,但他回国后,第一件事就是跟家人说明情况,说想把黎氏萍、阮氏英和孩子们接过来团聚。
为什么这样想?因为13年下来,他们已经是事实上的家庭,黄干宗觉得不能扔下她们。女兵们当初强制他,但后来是互相依靠,养育孩子,让他有了责任感。
黄干宗回国时,已经三十多岁,父母还活着,但以为他早死了。团聚后,他去越南旧地找人,结果人去屋空,女兵们带着孩子走了,没留痕迹。可能是怕麻烦,或以为他抛弃了她们。黄干宗挺失落的,但也没办法,只能留在边境生活。
回国后,黄干宗的生活得重新开始。他先在广西凭祥附近安顿,找了份简单工作,但心里总惦记着那边的事。他没再结婚,就在中越边境开了个小卖部,卖烟酒、日用品啥的。边境贸易活跃,来往的人多,他店里生意还行。日子过得平静,但总有点空落落的。
黄干宗偶尔跟熟人聊起过去,说起女兵们的好处,比如她们怎么救他中蛇毒,怎么一起养孩子。但他也不隐瞒当初的强制,说那是战争闹的,大家都没办法。
后来他没再找过女兵们,估计她们也老了众团优配,孩子长大。黄干宗偶尔捡起那个啤酒瓶,看看上面的字,感慨时间飞快。这个事源于1994年《海内与海外》杂志报道,后来成了边境传奇。
发布于:河南省恒正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